雲象科技股票值得投資嗎??
這個問題通常需要要自己問自己,
對於雲象科技這家公司是否瞭解?
任何投資都建議事前做足功課,
別人的建議都只能僅供參考,
社會上也有針對未上市個股整理好的投資報告書,
但對於那種報告書建議要抱持謹慎小心,
建議書的內容不全然真實,
投資人應該要多方求證,
才不會上當受騙。
這部落格整理近期未上市雲象科技股票相關的資訊,
方便投資人能快速瞭解公司的訊息
雲象科技股票代碼?
因為是未上市公司所以還沒有代碼,
而交易上只能透過私人間交易
對於雲象科技未上市好嗎??
雲象科技股價多少??
雲象科技股票的交易相關問題
歡迎直接加LINE聯繫未上市陳先生~或者來電
歡迎直接來電交流討論~0917-559-001<—-手機點我即可撥號
雲象揭醫療AI產品選題心法,下一步攻基礎模型找出新突破
雲象科技在臺灣第一波醫療AI浪潮中起家,自2017年發跡至今,拿下近半數臺灣數位病理市場。他們從2大AI里程碑專案中,體悟到兼顧臨床需求與市場需求的方法,也給出臺灣醫療AI市場難題的潛在解方
文/王若樸
「打造骨髓抹片分類計數AI的難度非常高,不只是雲象代表作,也代表臺灣有能力做出世界級產品。」雲象科技創辦人暨執行長葉肇元話鋒一轉,「但說真的,就商業價值而言,一家新創公司這麼做不太好。」
這句話,道出了許多臺灣醫療AI新創面臨的困境。
以數位病理服務起家,後納入病理AI開發雙管齊下發展
雲象科技以數位病理平臺起家,後來主攻病理AI,雙管齊下發展,目前全臺已經進行病理科數位轉型的醫院中,有近七成採用了雲象的數位病理系統。這對一家2015年才成立醫療AI新創來說,這是非常不容易的成就。
所謂數位病理,是將傳統玻片樣本數位化,讓病理科醫師在電腦上直接查看組織切片樣本,尋找病變之處,不用像過去得用顯微鏡來檢視玻片。在這個數位化的基礎上,還能進一步發展病理AI,用經標註的數位病理影像來訓練模型,讓AI學會辨識特定疾病病徵或細胞,輔助醫師診斷。
數位病理和病理AI這2項應用,更有機會解決醫院臨床流程上的痛點。實體玻片樣本最大的麻煩是,民眾要去第二家醫院、取得醫師判讀病理切片的第二意見時,得請原檢查醫院,寄送玻片樣本到第二家醫院才行,這個過程漫長,還可能延誤最佳治療時機。玻片影像一但數位化,就能解決實體寄送問題,甚至,病患還更容易去國外就醫、取得第二意見。
病理AI則可以用來提高診斷品質。「一般民眾可能不知道,病理科的診斷敏感度不是百分之百,」葉肇元指出,病理科醫師辨識有患病者的能力並非100%,且在臺灣病理科醫師人力吃緊、診斷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其判斷力更容易受限。
雲象科技曾做過一項研究,探討病理科醫師對於胃癌淋巴結微小轉移敏感度。他們發現,臺灣病理科醫師的敏感度為81%,比世界水準高出許多,但這仍意味著,100個被癌症侵犯的淋巴結,還是有19個可能被醫師遺漏掉。若搭配AI輔助,雲象團隊發現,醫師的診斷敏感度可提升到96%。「這對病患來說,是個非常大的改變!」他說。
數位病理結合AI輔助,正是雲象科技成立的起心動念。
3大里程碑驗證技術和市場能力
早年,雲象科技以研發數位病理平臺起家。但葉肇元認為,醫院病理科的數位化若無AI加值,就難以推動轉型。因此,雲象自2017年開始發展AI,將自己定位為AI驅動數位轉型供應商角色,推出醫療影像AI建置平臺。2018年,嘗試於全玻片影像中辨識鼻咽癌組織成功後,很快地在隔年獲得長庚醫療體系青睞,銷出數位病理平臺,成為雲象第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他們在2018年,也悄悄地挑戰了一道世界級的難題,聯手臺大醫院血液科專家,要打造骨髓抹片分類計數AI。因為骨髓造血細胞是判斷許多血液疾病的重要因素,這項專案在醫學上非常有價值,但難度也特別高。過往最大挑戰是,這類細胞的計數,非常仰賴人工判斷,尤其需要經驗老道的專科醫師才能分辨,每一次判讀,至少得檢視500顆細胞才能更準確地判斷,一位病人至少得花上20分鐘。因為棘手,這類AI的應用在世界上非常少見。
為挑戰這個難題,團隊採用了臺大醫院近千例骨髓抹片影像,總共包含近60萬顆骨髓細胞,來讓院內資深血液科專業醫師和醫檢師標註,供AI模型訓練使用。不只如此,雲象自己還聘請30年經驗專家,成為內部標註人員,來協助模型發展。完成訓練後,他們測試,模型不僅能分辨15種細胞,還達到94%的正確率,並能將原本20分鐘的人工判讀時間,縮短為5分鐘。
他們在2020年正式發表了這款骨髓抹片分類計數AI,隔年取得衛福部食藥署TFDA和歐盟智慧醫材認證。在開發過程中,他們還建置了世界最大的骨髓抹片影像標註資料集,至今累積230萬次標註紀錄。
這是雲象的第二大里程碑,意味著雲象有世界級技術能力,來解決臨床需求。「這是個非常艱鉅的任務,」葉肇元指出,骨髓抹片分類計數AI的成功,不只要整合專家人力和龐大資料,還需要技術突破與溝通能力。因為,2017年,新一代深度神經網路架構Mask R-CNN問世,隔年,團隊就用來訓練骨髓抹片分類計數AI,要來解決困難的影像辨識問題。「這是非常新的嘗試,」他表示,團隊透過複雜的AI調校,終於成功發表骨髓抹片計數AI,成為一項新技術應用的突破。
在這項工程中,團隊還練就良好的溝通能力。因為他們聯手美國、日本血液科專家,不只面對日本專家需以日文溝通,還得時常舉辦專家共識會議,來取得骨髓細胞分類的共識。這個專案的成功,代表雲象有能力跨國溝通、取得多方專業共識。
緊接著2021年,雲象迎來第三大里程碑。那年,他們發表大腸鏡即時瘜肉偵測AI,這套AI自2018年開始發展、由臺大醫院和國泰醫院共同參與開發,使用了將近40萬張腸道內視鏡影像訓練而成,準確率達到95.8%。這套AI可在醫師進行大腸鏡檢查時,即時框出肉眼難辨的瘜肉,輔助診斷。這套AI系統,還在隔年獲衛福部TFDA智慧醫材認證,已能進入市場,成為大腸鏡檢查的幫手。
葉肇元將這套AI視為一大里程碑的原因是,不僅醫師認為大腸鏡即時瘜肉偵測AI好用,醫院也願意買單。因為,這款AI可用於民眾自費健檢項目,等於醫院導入後,可從民眾端回收成本,讓這款AI更容易發揮商業效益,是雲象取得市場需求和臨床需求平衡的代表作。
從第3個里程碑思考產品設計方向
大腸鏡即時瘜肉偵測AI的出現,讓雲象意識到,產品選題和設計導向,也有辦法兼顧臨床和市場需求。
由於臺灣既有健保制度,無法給付醫療AI,亦即就算醫院花成本導入、在診間使用AI輔助工具來提高診斷準確率,也無法透過健保申報取得回饋。這就造成,醫院採購成本難以回收,不只降低醫院採購AI系統的意願,也不利於醫療AI軟體廠商和新創生存,甚至對廠商投入研發、創新來說,難有正面幫助。
骨髓抹片計數分類AI就是一例。葉肇元指出,該AI鎖定即將確診白血病的患者,這類病患人數少,且醫療過程中幾乎不會有自費項目,大多是健保給付項目。因此,要說服醫院採購這套AI系統,就「有挑戰性。」
相較之下,大腸內視鏡屬於自費健檢項目,民眾本就願意自費進行大腸內視鏡檢查,若加上AI提升診斷品質,民眾也較有意願多出一些成本,來使用AI輔助診斷。所以,這套AI的商業機會比骨髓抹片計數分類AI要高,雲象也從中體悟到如何拿捏臨床與市場需求,「這是我們學到最重要的一課,」葉肇元說。
因應臺灣智慧醫材發展痛點提出3大建議
雲象是臺灣第一波醫療AI浪潮掀起時就成立的公司,一路發展至今,葉肇元觀察,在臺灣健保制度下,如何兼顧市場和臨床需求,不只是他們面臨的挑戰,也是臺灣發展醫療AI時,必須面對的課題。
他認為,有幾種方法可解決這個痛點。首先是提高健保預算總額,因為,臺灣目前的健保預算總額只占國內生產毛額(GDP)6%,不只低於鄰近的日、韓等國,也比多數已開發國家還低。
健保預算有限,又要將醫療AI多納入給付範圍,勢必會排擠其他基礎照護項目。葉肇元認為,以臺灣健保預算8千多億、占GDP 6%的條件來討論智慧醫材發展,相當奢侈,應先提高健保預算總額、填補基礎健康照護不足,比如解決缺藥問題後,再來談醫療AI等智慧醫材是否納入給付。「應該仿照韓國,將健保預算總額提高至GDP 8%,臺灣才能解決基礎照護問題,也才有餘裕發展智慧醫材產業,」他說。
不只從國家角度出發,從商業保險角度切入、建立外溢保單制度,也是另一種可行方法。意思是,保險公司可提供私人保單,來支付民眾使用醫療AI等智慧醫材項目,醫院可從中回收投資醫療AI的成本。不過,要做到這一點有許多挑戰,得先凝聚保險公司、醫院和智慧醫材廠商共識,建立計算基礎才行。
另一個建議是建立自費機制,來讓患者選擇付費使用AI輔助診斷。葉肇元指出,在流程上,醫院可申請自費碼,來處理患者自費項目,比如,外科醫師要替病人開刀前,可先告知患者,手術檢體送至病理科判讀時,患者可選擇自費,來使用AI來輔助診斷,得到更精準的結果。
下一步瞄準市場導向開發和AI技術發展
回到雲象本身,這2年來,他們的發展相對沉靜。但提起下一步計畫,葉肇元表示,他們瞄準健檢自費項目,要開發相關AI產品,同時也要持續運用在臺累積的開發技術和經驗,來拓展海外市場,特別是德國與日本。
因為,他們2022年從飛利浦等國際大廠中脫穎而出,獲得德國頂尖醫院圖賓根大學附設醫院的病理數位轉型標案,要導入雲象數位病理平臺與病理AI應用。在日本,他們則獲得製藥大廠小野藥品的投資,也有合作專案進行中。
除了市場布局,雲象也同步鑽研AI技術本身,特別是Transformer模型架構,要來探索以一套基礎模型為基礎、發展不同分支應用的可能。因為,雲象一直以來都針對不同專案,從零打造個別模型,發展起來較複雜。因此,他們希望從Transformer中,探索出下一個病理AI技術的突破口。
CEO小檔案
雲象科技執行長葉肇元
學歷:臺灣大學醫學系畢業
經歷:臺大醫學系畢業後,至美國南加州大學攻讀病理學博士,期間利用進階光學顯微技術研究組織發育細胞動態時,發現自己對電腦演算法應用於影像分析的優異效能印象深刻,遇見其提升醫療品質的潛力,於是離開學術界,回臺於2015年創立雲象科技,擔任執行長至今。
林百里看中的雲象 收服一堆大咖醫院!AI偵測大腸息肉、肺結節 輔助診斷系統市占第一
2023/12/27 12:26
文| 林苑卿
從台灣的長庚醫院、台大醫院、國泰醫院,到德國、日本的指標性醫院,其數位病理建置或AI輔助診斷系統,都來自新創公司雲象科技。
走進長庚醫院,這裡有全台規模最大的數位病理建置案,同時整合AI(人工智慧)輔助診斷系統。每次臨床醫師從病患身上取樣或切除組織,在做完病理切片後,無須再排隊等待病理醫師用顯微鏡判讀,立即使用高解析度的玻片掃描機,轉製成數位影像保存,再將這些數位病理影像,先由AI演算法計算出有高機率為癌細胞的區域,最後交由病理醫師做最終診斷,大幅提升效率。
導入AI 判讀準確率提高
場景再轉換到台大醫院,過去骨髓抹片分類計數是判斷血癌的關鍵,但判斷難度高,非常仰賴稀缺的專業醫師;但即使是有經驗的醫師,一位病人的資料就得花20分鐘判斷,且仍有誤判機率,準確率僅約60%。如今,台大醫院導入「骨髓抹片AI分類計數系統」後,只要5分鐘就可以完成準確率高達94%的判讀,除了提高準確率之外,也大大地降低了醫師的工作負荷。
在國泰醫院健檢中心,藉由「大腸鏡即時AI息肉偵測」協助醫師判讀是否有息肉,成為醫師的第2雙眼睛,避免醫師礙於時間壓力誤判或漏看息肉情形,準確度超過90%。另外,也可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結節AI偵測」,篩檢早期肺癌,只需要20秒就可以偵測小於1公分的肺結節,縮短過去醫師要耗費至少1小時判讀的時間,爭取黃金治療期。
這些數位病理建置或AI輔助診斷系統背後,都靠1家成立短短8年的AI醫療影像新創公司—雲象科技。雲象手上握有兩項獲得衛福部食藥署認證上市的AI醫療影像技術—大腸鏡即時AI息肉偵測、骨髓抹片AI分類計數系統;其中,骨髓抹片AI分類計數系統還取得歐盟CE核准,取得醫療器材許可證。
「我每3個月都要跟林百里開會。」雲象創辦人暨執行長葉肇元告訴《財訊》。葉肇元與廣達董事長林百里合作的緣分,源自於一場論壇。2019年,在台大放射科醫學會舉辦的智慧醫療論壇中,葉肇元被邀請去擔任講師,從論壇一開始到結束,林百里都坐在台下專注聆聽。於是葉肇元找機會過去攀談,得知林百里正在尋找可以合作的軟體公司,進而展開合作。
葉肇元本身是台大醫學系畢業、南加大病理學博士候選人的醫科背景,而且赴美深造期間,發現對電腦編程及影像分析的熱情,決定創立雲象,他同時具備醫界與科技界溝通的語言,是林百里看上合作的重要關鍵,由廣達持有15%股權,成為雲象最大的股東。
過去,電子5哥想要把自家的智慧醫療產品賣進醫院,總是四處碰壁,關鍵在於不了解醫院與醫師的需求;而醫科出身的葉肇元非常清楚他們在醫治病患過程中遭遇的痛點,於是陸續萌生開發骨髓抹片AI分類計數系統、大腸鏡即時AI息肉偵測、血液疾病AI輔助診治、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結節AI偵測等系統的想法,獲得衛福部食藥署認證上市後,再轉販售給醫院,如今雲象在台灣醫療影像AI輔助診斷系統的市占率已位居第一。
打入德國醫院 廣達也跟進
下一步,雲象正積極拓展海外市場,規畫在日本、德國開設子公司。「2023年營收會破億元,其中海外營收占4成,集中在德國與日本。」葉肇元估算著說。
挾著台大合作的骨髓抹片AI分類計數系統,解決全球血癌診斷的難題,雲象因此獲得德國圖賓根大學附設醫院的關注。當醫院要做數位病理轉型時,就主動邀約雲象去投標,最終雲象也成功拿下這件專案。同時,透過與雲象的軟體搭配,廣達醫療照護平台品牌「QOCA」也一起打入這家德國醫院。
雲象同時也插旗日本市場,包括日本國立癌症研究中心東醫院,是日本權威腫瘤專科醫院,直屬國家衛生部。先前,該醫院準備要執行國家型研究計畫,剛好這時雲象主動提出合作,提供該計畫缺少的AI醫療影像分析技術。後來,雙方合作計畫的成果十分良好,東醫院也藉機引薦雲象給日本知名藥廠小野藥品,並獲得旗下投資公司小野數位健康投資挹注。
Profile 雲象
成 立:2015年
董事長:葉肇元
資本額:2719萬元
大股東:廣達、日本Ono Digital Health Investment(小野數位健康投資)、台企銀、鈦鎂
客 戶:長庚醫院、國泰醫院、台大醫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成大醫院、淡水馬偕醫院等
市場地位:台灣醫療影像AI輔助診斷系統市占率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