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台灣自行車、機車等大量應用金屬管件的工業正在起飛,但是國內並沒有相關的設備製造廠,主要都是由日本等國家進口。林志遠認為,管類成型的加工設備,市場商機可期,正是他可以切入的機會所在。1979年,林志遠再度放棄外商副總經理優渥的薪資與頭銜,在台中市北屯租了間鐵皮屋,就這麼展開創業之路。和和草創初期,員工才四個人,林志遠笑稱自己「一個人當好幾個用」,自己一方面身兼工程師畫設計圖,另一方面還要做國貿、寫信發電報,下大雨時,鐵皮屋漏水,還得做補漏的工作。
作為台灣第一家圓鋸切割機廠,和和一開始就走自創品牌的路,並以自有品牌「SOCO」將第一台產品推出去參展,由於品質良好,且性價比高,立刻收到來自各方的熱烈迴響。
和和在市場迅速竄起,除了注重產品研發、強調機電控制整合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一開始就打「世界盃」,將目光瞄準全球市場。
林志遠採取的策略,是和海外大廠合作,採取雙掛名的方式,借力使力,讓和和得以快速切入歐美市場。
另一方面,和和也在全球各地布建綿密的服務網,目前在四個國家設立分公司,並擁有40家專業代理商。林志遠強調,除非先建立服務網,否則「服務做不到的地方,和和不會去賣產品」。
這個信箱…專收妙點子
和和機械近幾年營運快速成長,並成功甩開日本對手,成為亞洲業界龍頭,該公司注重員工教育訓練,透過認證考核制度,提升產品售後服務品質,加上全力照顧員工福利,都是帶動營運成長的正向能量。
和和機械從生產傳統彎管機、圓鋸機起家,近幾年又切入雷射切割設備領域,並在台中市精密機械科技創新園區建立研發與生產基地。該公司不斷朝高精密、複合化方向發展,為的是提高產品附加價值,同時拉近與世界領導大廠的距離。
和和機械董事長林志遠相當注重產品的研發創新,集團投資10億元在精密機械園區設立營運暨研發總部,台灣廠員工為223人,其中研發人員多達40餘人,涵蓋機械、電機、軟體、光電及工業設計,比重超過17%。
事實上,除了研發部門之外,林志遠也將整個公司的員工都當作研發。公司電梯有一個信箱,員工有任何提案、或新點子,都可以把想法丟進信箱。一個提案獎勵一個便當,如果提案或點子被採納,另外加發獎金鼓勵。
在管理上,和和機械也有一套認證考核制度,共劃分為A、B、C三個等級,新進人員訓練三個月後,必須通過最基礎的C級認證,包括筆試與實機操作,才能晉升為正式員工,如果未能通過認證,就會遭到淘汰。
成為正式員工後,一般經過六個月到一年的訓練,就得參加B級認證,考試內容包括如何安裝、校機及操作等實作;一旦通過認證,通常就可以「單飛」直接到客戶端獨立作業,而A級認證,必須具備編寫教案的實力。
以售服人員為例,除了產品問題的排除,還要協助客戶針對如何操作設備進行教育訓練,包括編寫程式、畫設計圖等,這些都是增進客戶滿意度的關鍵。
政府看優勢
設備轉型升級
擴大營運規模
工研院雷射與積層製造科技中心雷射製造創新部經理李閔凱表示,和和機械以生產彎管機、圓鋸切割機等傳統彎管設備起家,在專業領域中建立廣大的客戶群,近幾年又朝雷射切管設備轉型升級,逐步擴大市占。李閔凱強調,和和機械因為「專注」,成功躋身為亞洲最大的切管彎管設備製造商;如今又往更高階的雷射設備領域「升級」,一方面擺脫後面的追兵,另一方面又拉近與世界領導廠的距離,堪稱台灣機械產業的隱形冠軍。
和和機械於2013年與工研院合作,展開「五軸管件雷射切割技術開發計畫」,由和和機械擔任主導廠商,並結合新代科技、榮剛材料等廠商,共同開發出台灣第一台「五軸3D光纖雷射切管機」。
和和機械在與工研院展開合作前,即已開發四軸雷射管線切割技術,但過去傳統機型採用CO2雷射,工研院轉導升級為光纖雷射五軸切割後,將彎管與切管整合在一台機器上,產品單價因此較傳統機型至少提升近四成。
李閔凱指出,相較於過去四軸切管機僅能直切的特性,五軸3D光纖雷射切管機具有可擺頭斜切的切割頭,能讓管件的切割面更為平整、精準,對後續銲接組裝等製程很有幫助。
另外,因為採用光纖雷射,使調機與維護上省下許多工作及成本,所需廠房空間、電力與模具成本也較少,目前這款新產品已投入量產及銷售,適用於建築、汽車、運動器材、醫療輔具管件加工。
工研院與和和機械後續還計劃開發結合切割與焊接功能為一體的複合化機種,以提升加工精度,未來將打入自行車零配件加工領域,擴大營運規模。
市佔冠亞洲 幫法拉利「出氣」
這個是法拉利的排氣管,很漂亮吧?」像是把玩工藝品,和和機械董事長林志遠認真地將三個金屬片併在一起,一邊解釋,「我們用雷射切出來的。」作為亞洲第一大的圓鋸機及彎管機製造商,和和機械其實很深入你我的生活,隱身在你我熟悉的日常用品背後。
不只排氣管,汽、機車各式由管子構成的零配件、桌椅家具的鋼管骨架、醫療輔具,乃至健身器材的握把等,只要與金屬管相關的製造,都需要用到和和機械的設備。
「管子太多了,安全氣囊裡也有,一台汽車大概有五、六○%都是管子,」林志遠解釋。
一九七○年從成大機械工程系畢業,先是捨棄中油工程師的穩定生活,跑到瑞典籍的貿易公司擔任銷售。
他在一次參加德國漢諾威展覽,見識到國外金屬切管的先進技術。業務嗅覺敏銳的林志遠,看到台灣自行車等大量應用金屬管類的工業正在起飛,管類成型的機器設備應該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金屬管子成型設備的市場不是那麼大,大概只有工具機產業主流的車床、切削機的一半,」台灣機械工業同業公會秘書長王正青指出。
但和和機械卻成為利基小市場的隱形冠軍。
從西裝筆挺到黑手製造
在那大學生稀缺的年代,同學多半在響叮噹的公司擔任中高階經理人。同屆的風雲人物還有前台塑越南河靜鋼廠董事長林信義、前中華汽車總經理蘇慶陽等人。林志遠卻選擇放下外商公司副總經理的頭銜,和同學合夥創業,勇敢挑戰相對獨門的領域。
「出門從轎車到機車,出差是五星旅館變汽車旅館,過去外商寬敞明亮的辦公室,變成只有鐵皮屋的廠房,」成大機械工程系副系主任黃聖杰提起這位傑出校友,從西裝筆挺到黑手製造的創業路。
一九七九年,在台中北屯租了個小場地,雨太大淹水就會淹到膝蓋的鐵皮屋,連員工才三、四個人。「一個人要當好幾個用,自己要兼工程師設計畫圖,也要兼國貿人員寫信發電報,」林志遠捲起袖子就風風火火地做了起來。
作為台灣第一家圓鋸機廠,和和機械將第一個產品推出去參展,就收到來自各方熱烈的迴響。
「大家沒有看過這麼容易把管子切斷、切得這麼漂亮的工具,」林志遠說。
當時主要的競爭對手是德國和日本。在後頭追趕的和和機械,如果選擇代工、OEM(委託代工)是最簡單的路。但林志遠卻從第一台機器開始,就堅持以品牌名「SOCO」做百分之百的自有品牌,連貼牌生產都不願意接。
不是直接面對消費者的機械設備,為什麼對於品牌要如此堅持?
「品牌」等於「品質」
林志遠認為,「我一定要有品牌,讓客戶認識這個品牌代表的品質,如果隨便貼上別人的牌子,品牌的價值不會跑出來。」
打歐美市場,就與當地合作的公司採雙掛名的方式,共同經營聯合品牌。在英、美分別與管類成型廠商Langbow和Haven合作,借力使力,讓和和機械成功滲透歐美。
顧客切了管子,需要彎曲,那就從圓鋸機,做到彎管機,和和機械繞著顧客的需求跑。
銷售策略是,把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裡。豐田、現代等汽車大廠的供應商,都是和和機械的客戶,大客戶雖然具有指標性,但是單一客戶佔總體營收,比率都不超過五%。地理區域來說,最主力的中國,營收份額也維持在四分之一以下。
研發經費佔營業額的一成,幾乎是台灣一般企業的兩倍,是和和機械維繫第一的憑藉。
服務員也有甲、乙、丙三級
就像許多傳統產業面臨「找不到人」的困境,機械相關背景的年輕人,紛紛往科學園區、往電子業跑,和和機械決定靠自己培訓。
「從現場作業員、組裝,到研發工程師,統統都要經過公司的培訓、考試,通過內部的認證才能夠上生產線,」林志遠解釋,「我們讓一個不夠資格的員工上線工作,不是很對不起客戶嗎?」
內部的認證制度,盤點了人才庫,也激發B咖人才,挑戰A咖的工作。
機器設備廠不單純只是生產製造,「服務」也是關鍵。
除了產品問題的排除,還要協助客戶針對如何操作設備進行教育訓練,包括如何編寫程式、畫設計圖。跟技術人員一樣,和和機械的服務人員也有甲、乙、丙的三級認證,需要通過乙級以上的考核,才具備海外銷售服務的資格。
「夠資格的人才能做」被強調放大,因為林志遠認為這樣「比較踏實」。在各個層面扎實耕耘,讓和和機械逐漸追上競爭者。
品質好、服務迅速,價格卻只要對手的七成。在成立二十五年後,和和機械甩開日本,在圓鋸機及彎管機的領域拿下亞洲兩成市佔,登上龍頭。
亞洲第一還不夠,要繼續向上,林志遠想辦法將所有的員工都納入智庫,「把整個公司的人都當作研發,每一個人都可以動腦筋。」他在公司電梯門口掛著信箱,員工有任何提案、任何新想法,都可以丟進去。
什麼都能提案,什麼都不奇怪。掃地沒掃好,該怎麼掃比較好,也可以提案。一個提案,獎勵五十元的便當,如果案子被採納,還另外有獎金。
從這個制度收割的創新點子很多。例如,由金屬片緊密排列的散熱片,傳統做法是像切蛋糕一樣,一刀一刀慢慢切;服務人員見到客戶的做法後,開始思考是不是可以自己設計出把許多刀片放在一起,像是切蘋果器一樣,做出一次就完成切割的機器?這個想法,不僅獲得落實,甚至進一步申請到專利。
十年下來,累積了兩千多件提案,平均每個工作天,都有新點子冒出來。從管理提案到技術改良,包羅萬象。
整個公司的人都是研發
大家願意提想法,是因為公司的目標透明、明確。公司一年開兩次大會,營業額多少不是祕密,獎金福利也不是黑箱。
年初的大會設定今年目標,明白揭示如果達到目標,年終獎金會是多少。年中的時候再開一次,檢視半年來目標達成度到了幾成;如果追加目標,那麼獎金還會再增加多少。清清楚楚地告訴全體員工,公司要往哪邊努力。
與和和機械有技轉合作的工研院南分院積層製造與雷射應用中心主任洪基彬觀察,林志遠本身的特質,帶動了公司不同於一般傳產公司的企業文化。
印象中冷硬的廠區,有條不紊、整潔有序,牆上還掛著畫,有些是林太太畫的,有些則是他自己畫的。
「這是我的爸媽,一看就曉得是農夫嘛,」林志遠介紹著自己座位旁的畫作,出生於高雄農家的他,講起話來不脫農家子弟的樸實,沒有花俏絢麗的管理,就從人與人的關係和需求出發。
除了員工餐廳,還有一大間和室,讓員工午休時可以去睡午覺。熱愛登山、親近大自然的林志遠,把辦公室內的會議室都以台灣高山命名,辦公區的牆面是冷杉、鐵杉的圖樣。工作時也像是在雪山、奇萊、阿里山裡頭腰繞盤旋。
「不創業,社會會萎縮,」三十二歲就創業的林志遠鼓勵年輕人,「創業才能激發很多東西,創意都是很辛苦的時候才會蹦出來。」
從高材生到黑手工程師,從鐵皮屋到台中精密機械園區挑高、明朗的廠辦,不從眾,林志遠闖出不一樣的路,台灣也因此多了一家隱形冠軍。
和和機械公司簡介
台灣和和機械創立於1979年,以雷射切割機、 切管機、彎管機和管端倒角機爲公司的營運主軸。超過30年的技術經驗和研發能量累積,目前金屬管棒材切管機和彎管機的市場佔有率和規模是亞洲第一,全球前五大廠。
臺灣和和機械從事生産管材類加工機械已有30多年歷史,技術力量雄厚、開發力量強。在臺灣同類行業中率先於1995年通過 ISO9002質量體系認證,也是爲數不多能自己開發編寫CNC彎管機數控軟體的公司之一。在馬來西亞、新加坡、香港和中國大陸設有分公司,具有年生産較高階彎管機等機床設備2000多台能力。産品銷售覆蓋歐、美、東南亞各地。
爲了因應全球化布 局,和和機械不僅在臺灣擁有2座生産基地,在大陸張家港市有和和機械(張家港)有限公司生産基地及20多個分公司,馬來西亞分公司、英國分公司,加上全球約40個代理商的市場通路。我們相信及秉持的信 念是,和和機械的品牌形象 不只是一家機械製造工廠,而是提供客戶服務的 企業。
如何創新價值及增進 研發能量,和和機械展現了其獨 特的人本精神,把最核心的公司價值回歸到 “人本的關懷”。先 重視員工關係,建立起公司的願景、 使命及責任感,不論是CEO還是基層員工,都能受到人本的關懷,讓這些很開心在工作 上的員工,去贏得顧客的信任,推動顧客滿意,是我們一直努力的目 標。唯有重視最基本的人文,才能讓員工發揮創意,創造出最符合市場需 求及環境保護的機器設備。
做爲CNC金屬加工設備的領導廠商,和和機械憑藉著豐富的制 造經驗及研發能量,且和世界各國的合作夥伴建立了穩固的合作關係。因爲和和機械傾聽客戶 的聲音,落實創新價值,提供了先進的機器設計,人性化的操作介面及功能,迅速服務創造客戶滿意。展望未來,和和機械不僅是亞洲第一,更要把臺灣精品推向世 界第一。
和和智慧彎管機 助攻電動車輕量化
經濟日報 黃奇鐘
在2018年開始的中美貿易戰之下,撼動全球經濟,台灣的產業更是遭遇到一波嚴重的打擊,機械產業2019 年全年產值衰退16%。緊接著的COVID-19的疫情和俄烏戰爭持續至今,全球各國通膨也可能導致經濟的蕭條。
其實在這一連串的經濟衝擊之前,早在2010年時,和和機械(SOCO)董事長特助林祖年就思考著,傳統機械業勢必要轉型,給客戶需要的產品,改善客戶的製程,提升品牌及產品價值,才能在全球浪潮下攻城掠地。
因電動車大行其道,所以受到排氣管彎管機減產的影響,和和(SOCO)發展出智慧化全電左右共向彎管機,除受到日本大廠的青睞,在美國、韓國及中國大陸的汽車供應鏈廠商也都陸續採購,用於生產電動車所需的輕量化管材。同時,因應世界智慧工廠的需求,除傳統機構設計的改良,加上IOT物聯網自動化生產系統,資料收集、分析、即時監控生產及技術支援。
透過通訊界面與客戶的生產管理系統(MES)結合,直接接受生產命令,並連接彎管後的各個後續加工自動化生產線,即時產出生產報表。
和和(SOCO)是一家40多年歷史的金屬圓鋸機及彎管機公司。產品發展的軌跡從手動單機到自動化連線系統,現在更進步到機械可以智慧運算最佳切割方式、建議最少廢料的製程、無人化操作及跨國遠端監控等等,從勞力密集的傳統機械提升至智慧自動化領域。
和和機械在台北世貿1館D0628攤位展出智慧彎管機,歡迎業界好友蒞臨參觀。
和和機械公司電話(04)2359-1888;網址:www.soco.com.tw。